科技与管理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国际刊号:1008-7133
国内刊号:23-1445/C3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4675 人次
 
    本刊论文
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拥有大量的专利,然而专利转化率却不高。基于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别从高校和政府两个层面分析了制约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促进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的对策,旨在为加速我国高校专利转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专利转化;创新;对策

DOI:10.16315/j.stm.2016.03.020

中图分类号:F 276.3 文献标志码:A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以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为基础的竞争,而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核心是专利。专利数量尤其是发明专利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然而比专利数量更重要的是专利转化水平,即将专利转化为技术能力和经济效益。高校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利创造和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校每年申请大量的专利其转化率却非常低,服务于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能力不强。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高校专利转化存在的现实问题,明晰制约高校专利转化的关键因素,从而采取有效的对策激发高校的活力和潜力,加快高校专利转化速度和效果,以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1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4年《中国专利排行榜》中,中科院、浙江大学、国家电网、中兴通讯表现抢眼,可见高校在全国专利活动中是一支非常活跃的主力军,其中2014年浙江大学以1576件发明授权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以760件实用新型授权量位列全国高校第二位。

《中国大学与科研机构专利竞争力年度报告》(2013年)统计了全国116所“211大学”的2012年专利竞争力指数情况,得出2013年大学整体的专利竞争力为2.50,这一数字远低于上年3.75的水平,具体原因是2011年全国“211大学”专利许可备案数量为865件,而在2012年专利许可备案数量则有大幅下降,仅为635件,下降幅度达26.6%,故大幅拉低了2013年大学的整体专利竞争力水平,而在2006年至2010年间大学专利申请量为127245件。其中,我国顶尖的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专利竞争力不容乐观,清华大学2012年的专利竞争力指数为1.88,其专利竞争力排名为第60位,而2013年的专利竞争力指数仅为0.42,专利竞争力排名下滑至第74位;北京大学2006年至2010年专利申请数量为2398件,2012年专利许可备案数量仅为2件,专利竞争力排名为第75位。

在该报告中,专利竞争力指数=(2012年专利许可备案数÷2006年至2010年专利申请数)×500,专利竞争力体现了专利转化与申请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各大学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许可备案数可以基本反映出大学专利的实际许可情况。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第一,我国高校专利转化水平与高校排名没有必然联系,顶尖的大学专利转化率并不高;第二,虽然我国高校专利申请与授权量较高且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但是专利转化情况不容乐观。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创新的现实情况与成果转化的紧迫性,总结高校专利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专利技术脱离企业和市场需要。高校拥有的大量专利往往是科研项目的成果,其研发的起点就是基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基础理论前沿,而未能很好地与企业实际需要和市场发展趋势有效结合,未能充分考虑专利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要求,正是由于脱离企业和市场需要,使得大量的专利未能实现转化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是高校“重科研,轻应用”导致的必然结果。

(2)专利转化意识和动力不足。大多数高校重专利申请,轻专利转化,缺乏专利转化的动力和意识,这是由高校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决定的,目前我国高校评价体系仍然依赖于成果数量和水平,而大多未将专利转化情况纳入评价与激励范畴,因此多数专利授权后,由于专利转化动力不足,导致专利维持年限不高,更难以有效转化。

(3)专利转化渠道单一。虽然很多高校专利的研发起点不是市场,但是高校还是拥有很多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实用价值的专利,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缺乏的只是一个专利转化对接的平台,高校主动联系和进入企业向企业推介或向投资机构推介专利技术成果并不现实,专利转化渠道不畅制约了高校和企业的有效对接。

2制约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的关键因素分析

从高校自身和政府政策两个层面,分析制约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的关键因素。

2.1高校层面

(1)高校科研导向。高校的科学研究越是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其专利转化的可能性和成功率将越高。高校每年产生的大量专利是高校科学研究取得的重要创新成果,然而大多数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并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是偏重于科学技术发展与基础理论前沿,未能有效地结合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创新需求,因此产生的大量专利虽然具有较高的知识含量和技术水平,但是转化的难度大、转化的要求高或者根本就没有市场需求。

(2)高校考核评价体系。高校考核评价体系具有对专利转化的导向性,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仍然是以科研成果数量为导向,尤其是在教师的职称评聘条件上,考核指标依然是论文、著作、项目、科技奖励、专利数量等等,缺乏对专利转化的引导,这使得教师重视专利申请而不注重专利转化,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未能很好地鼓励教师积极转化专利成果。

(3)高校专利管理。高校专利管理水平决定了专利转化的效果,然而我国多数高校未建立专门的专利管理部门负责专利的推介和转化实施工作,高校的专利管理工作一般由科研处下设的成果科(或者产业处)负责,专利管理人员仍然是高校教师,且未能组建起专门的专利转化工作团队,专利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和知识结构合理性等不完善,从专利研发到申请、维持和转化的整个创新环节存在管理缺位现象,专利管理功能不完善,从而导致高校专利转化运作能力不强。

(4)高校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高校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决定了专利转化率的高低。虽然目前国家和部分省市以及有关高校改革了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政策制度,但是高校在促进专利转化方面的有关激励机制仍不健全,尚处于探索完善的时期,其中尤以职务发明成果的处置权、专利贡献人和高校之间的收益分配、专利转化的股权激励以及促进科技人员持专利自主创业的人事保障制度等激励机制对专利转化的影响最大,使得高校教师缺乏专利转化的动力。

2.2政府层面

(1)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政府出台的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越完善且政策执行力度越强,越有利于引导和激励成果转化,尤其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将为高校的专利转让、许可、技术入股及兴办企业等专利转化活动提供资金、人事和权益保障,有效地激发专利发明人转化专利的活力。鉴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诸多的问题,国家和各地方政府近年来不断探索和积极制定更加有利于激励成果转化的政策,在成果转化财政支持、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成果转化人才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一些政策在实施起来仍然存在一定的阻碍。

(2)政府科技投入。政府科技投入将为专利转化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也具有引导专利转化主体相关投入和行动导向的功能,然而目前的政府科技投入未能很好地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政府科技投入对专利转化的引导性不强,即便是具有科技投入核心功能的科技计划,其在引导专利产出方面虽然效果显著,但是对于专利转化的促进作用却非常有限。

(3)专利转化平台。各级各类专利转化平台的数量、类型、受众面和服务水平,将影响专利对接活动的达成以及专利交易的实现。具有技术信息发布、技术交易市场、技术转移服务等功能的线下和线上专利转化平台,将为高校专利信息的传播、专利权人和专利使用人之间建立联系、专利交易等提供有效的支撑,从而降低专利搜索与匹配成本、加快专利的实施和应用。

(4)专利转化服务。专利转化服务体系的健全性和服务水平决定了专利转化活动的频繁性和成功率。专利转化服务由中介服务和公共服务构成,中介服务包括投融资服务、专利代理服务等,公共服务包括专利信息检索服务、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创业服务等。目前,我国在专利转化公共服务方面的建设初见成效,但是专利转化中介服务中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由于专利转化资金巨大,而高校及其科技人员自身又无法解决转化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能否打通专利质押贷款、风险投资、证券化等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便成为高校专利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3促进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的对策

为了加快高校专利转化,一方面,高校要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和激励制度,为专利转化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及地方政府要从引导、支持和服务的功能定位出发,完善成果转化相关政策体系。

3.1高校层面

(1)建立专门的专利管理部门,加强专利管理团队建设,完善专利转化职能。高校应设立专门的专利管理部门,加强对外交流与沟通,为本校科技人员提供专利申请、维护及转化活动的全链条服务。专利管理部门必须配备专门进行专利转化的各种专业人才,包括专利管理、经营、营销、技术等各类专业人员,由于专利转化并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与市场的对接,因此要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市场拓展能力、具备营销技能的专利转化队伍。专利管理部门除了具有通常意义上的专利查新、申请、统计、维持等服务职能,还要具有专利战略部署、专利推介与市场开发、专利商业运作等服务职能,从而形成从专利研发、申请、维持、保护到专利产品化、产业化、商业化的全过程跟踪服务与管理。

(2)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和人事制度。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中应增加与成果转化相关的评价指标与标准,例如增加“专利转化数量”、“专利转化效益等同于科研工作量”的相关指标和标准,其中专利转化效益体现在专利转让费、专利许可费、持专利创办企业缴纳的税金等方面。在激励机制方面,高校一方面要提高高校与专利贡献人之间收益分配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要以国家及地方政府关于促进成果转化的奖励及收益分配等政策为依据,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员的专利转化收益或股权分配比例,加大对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奖励。在人事制度方面,结合地方促进成果转化的相关人才政策,在鼓励教师离岗创业、促进人才流动等方面给予有效的保障,有利于鼓励专利持有人离岗创业,实现专利的巨大经济效益。

(3)依托大学科技园促进专利转化。大学科技园是以高校优势学科为主形成的产学研结合重要基地,大学科技园毗邻高校,在高校技术转移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而且大学科技园具有较强的技术孵化和综合服务能力。高校应与大学科技园入驻的科技型企业、中介机构等联合,在项目研究、技术研发、专利转让、专利许可、专利技术入股、专利代理等方面开展深入的合作,将学校的专利成果输出到科技园;对本校教师到大学科技园创办企业的给予优惠,鼓励教师持专利以自行创办企业或以专利技术作价入股等多种方式,到大学科技园进行成果转化。

(4)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入产业联盟。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对接与合作,以企业需求和产业创新重要问题为出发点开展应用性研究,使专利的研发起点便具有明确的市场需求和应用价值;加强与企业的专利合作研发,合作开展专利技术转化活动。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优势学科领域积极加入产业联盟,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专利转让、专利许可等多种方式加速高校专利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5)积极参与技术标准建设。随着全球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标准化”、“标准专利化”的趋势也日渐明显,高校拥有很多产业领域的核心专利,因此应积极参与技术标准尤其是国际标准的制定,充分发挥标杆示范作用。技术标准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技术专利化以及标准制定、发布和实施等一系列活动,因此高校在技术标准化中的作用主要是标准技术研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高校应依托学科优势,参与到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应用活动中,积极开展基于技术标准的专利群布局,提高技术标准下的专利运营能力。

3.2政府层面

(1)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自我国实施“2011计划”以来,一批国家级及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纷纷建立,协同创新中心是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连接的桥梁,具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协同创新中心的投入和监管力度,鼓励产学研联合开展科技项目攻关和专利成果转化,并将专利转化作为衡量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效果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和监测重点。

(2)加大财政支持。我国高校专利转化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转化资金不足,为此,政府应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及采取多元化财政支持方式(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对高校专利融资、转化收益以及教师持专利创办企业等进行财政配套支持。

(3)发挥科技计划的引导、支持和监管作用。科技计划是加快研发和产业化的重要政策工具,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产出物之一就是专利。政府一方面要以科技计划引导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并加大创新投入,从而加快高校专利转化为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应在科技计划体系中设立专利转化专项资金,明确专利转化资金的设立和使用,用以扶持高校专利转化。另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要紧紧围绕高校专利生成与转化目标,在指南生成与立项阶段,主要是通过科技计划项目引导高校将专利创造和技术标准的建立与推广作为重要创新目标;在立项时,以专利转化情况为重要考核指标和立项依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专利创造和运用等进行监督与控制;在项目验收与后评估环节,不但要区分不同类型专利及其数量和水平,重点还要对专利转化情况进行评价与跟踪管理,作为滚动立项的依据。

(4)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完善专利转化公共服务。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提供资源共享服务为核心,以促进成果转化为目标,搭建各级各类成果转化平台,包括线下平台(如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技术转移中心)和线上平台(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完善专利转化公共服务,提供包括专利信息发布、专利查询、专利检索、专利代理、专利评估、专利交易等服务,为高校专利研发和转化提供一体化、一站式服务。

(5)赋予高校成果转化自主权和收益分配权。高校的科技成果大都属于职务发明成果,因此过去在转化方面受到职务发明成果的诸多限制,我国目前已出台了相关政策以赋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未来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将高校成果处置自主权落到实处,并允许高校根据本单位和科技人员各方在成果转化中的投入和贡献情况,自主确定各方收益分配比例以及奖励额度,使高校和科技人员都具有专利转化的动力。

(6)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完善专利质押相关制度与服务,健全专利评价体系,同时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和担保服务,解决高校专利转化资金不足的问题;出台和落实鼓励高校科技人员离岗创业的相关政策以及配套实施细则,包括离岗创业人员的档案工资、职称保留及晋升、社会保障等,为高校科技人员持专利领办企业提供保障;通过政府补贴、奖励、税收优惠、财政返还等财税政策,进一步激发高校专利转化的潜力。

4结论

高校是我国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的重要产出基地,但是高校大量的专利很难真正转化为技术能力和经济效益。高校专利转化的制约因素一方面来自于高校科研导向、考核评价体系、专利管理水平、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等,另一方面来自于政府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科技投入、专利转化平台和专利转化服务的水平。为此,对高校而言,一是要建立专门的专利管理部门,加强专利管理团队建设,完善专利转化职能;二要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和人事制度;三要依托大学科技园促进专利转化;四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入产业联盟;五是积极参与技术标准建设。在政府层面,要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大财政支持,发挥科技计划的引导、支持和监管作用,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和完善专利转化公共服务,赋予高校成果转化自主权和收益分配权,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通过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可以进一步激发高校专利转化的活力和潜力,提高高校专利转化效率和效果,更好地发挥高校在创新驱动中的引领作用。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科技与管理》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科技与管理》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